梅兰竹菊: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精神图腾
自《诗经》咏物起,梅兰竹菊便从草木之姿升华为文化符号。王冕画梅,以墨点染寒香;郑思肖绘兰,无土而根自生;文同写竹,一枝一叶皆含情;陶潜采菊,东篱之下见南山。四君子承载的不仅是文人雅趣,更是一部东方精神史——梅之孤傲,是对逆境的从容;兰之幽寂,是向内求索的智慧;竹之清瘦,是虚怀若谷的胸怀;菊之淡然,是阅尽千帆的豁达。#梅兰竹菊#
图片
梅:冰雪肝胆,一盏饮尽孤寒
江南旧俗,腊月折梅插瓶,谓“清供”。寒梅破雪时,文人以雪水烹茶,谓之“嚼梅咽雪”。百养堂取柳叶腊梅入青茶,非为附庸风雅,实欲复刻这般古意——腊梅冷香似刀,劈开青茶的醇厚,茶汤入喉如踏雪寻梅,初觉凛冽,回甘却温润绵长。恰如陆游所言:“零落成泥碾作尘,只有香如故”,风骨从未因时光褪色。
图片
兰:空谷足音,茶中自有禅机
孔子周游列国,见幽兰独茂,叹“夫兰当为王者香”。这份“不以无人而不芳”的气度,在百养堂蓝莓红茶中化作果与茶的对话。滇红醇厚如古琴低吟,蓝莓清甜似空山鸟语,二者交融时,既不失茶之厚重,又添果之灵动。恰似禅宗公案“吃茶去”——无需多言,饮者自能在茶香中参悟“平常心是道”。
图片
竹:虚心有节,叶底窥见天地
苏轼贬谪黄州时,于竹林间筑雪堂,写下“疏疏帘外竹,浏浏竹间风”。百养堂取淡竹叶配伍白茶,恰承此意——竹叶清气如墨色皴擦,白茶甘润似宣纸留白。饮此茶时,恍见郑板桥笔下“一枝瘦竹,几点淡叶”的写意,暑气燥意皆化作“竹影拂阶尘不动”的悠然。
图片
菊:隐者心迹,药香暗藏玄机
重阳饮菊,古已有之。然怀菊不同凡品,《本草纲目》载其“味甘性平,得秋气最全”。百养堂以怀菊配茉莉花茶,非简单拼配,实为阴阳调和——茉莉甜香浮于上,似隐者笑貌;菊之苦韵沉于底,如智者箴言。恰合司空图《诗品》中“落花无言,人淡如菊”之境,饮罢方知:大隐不必避世,心静即是桃源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下一篇:没有了